第四章 风云三才 第一节 尉缭入秦 夜见嬴政(1 / 2)

大秦帝国 孙皓晖 4662 字 7天前

一辆垂帘辎车飞进了灯火稀疏的大咸阳。

正是午夜时分,辎车进入东门内正阳街,径直向王城而来。堪堪可见两排禁军甲士的身影,辎车突然向北拐进了王城东墙外一片坊区。这片坊区叫做正阳坊,是最靠近王城的一片官邸,居者大多是日夜进出王城的长史署官吏。最靠前的一座六进府邸,是长史李斯的官邸,府门面对王城东墙,南行百步是王城东门,进出王城便捷之极。因了最靠近王城,所居又是中枢吏员,这片坊区自然成为王城禁军的连带护卫区,寻常很少有非官府车马进出此地。这辆辎车一进正阳街,便引来了王城东门尉的目光。辎车不疾不徐,驶到长史府前的车马场停稳。骏马一阵嘶鸣,一领火红的斗篷向府门飘去。随即,朦胧的对答隐隐传入东门尉的耳畔。

“敢问先生,意欲何干”

“有客夜来,寻访此间主人而已,岂有他哉”

“长史国事繁剧,夜不见客。”

“家老只告李斯一言,南游故人缭子来也”

“如此,先生稍候。”

片刻之间,一阵大笑声迎出门来:“果然缭兄,幸何如之”

“果然斯兄,不亦乐乎”

“一如初会,一醉方休缭兄请”

“好能如当年,方遂我心也”

一阵笑声隐去,正阳坊又没在了灯火幽微的沉沉夜色中。

李斯与尉缭的相识,全然是一次不期遇合。

兰陵就学的第四年深秋,李斯第一次离开苍山学馆回上蔡探视妻儿。李斯家境原本尚可,父亲曾经是楚国新军的一个千夫长,在汝水东岸有百余亩水田与一片桑园。母亲与长子辛苦操持,父亲在没有战事时也间或归乡劳作。李斯是次子,自幼聪颖过人,被父母早早送进了上蔡郡一家学馆发蒙。不想,李斯十五岁时,父亲在与秦军的丹水大战中阵亡。那具无头尸身抬回来时,母亲一病不起,没有两年也随父亲去了。安葬了母亲,李斯的哥哥立誓为父报仇,昂昂然从军去了。三年之后的一个秋日,亭长捧着军书来说,李斯的哥哥在水军操练时不慎落水溺亡,官府发下六金以作抚恤。至此,尚未加冠的李斯成了一个十八岁的孤子。幸得李斯少学有成,识文断字,得亭长举荐,在郡守官署做了一个记录官仓出入账目的小吏。两年后,在族长主持下加冠的李斯,已经是一个精明练达的吏员了。倘若长此以往,李斯做到郡署的钱啬夫掌财货之类的实权大吏,几乎是指日可待的。

然则,李斯不甘如此。事务之暇刻苦自学,李斯读完了眼前能够搜罗到的所有简策书文,知道了天下大势,也大体明白了楚国是内乱不息的危邦,纵然做得一个实权大吏,也随时可能被无端风浪吞没,如同自己的父亲兄长一样无声无息消失。然最令李斯感触的,却是老鼠境遇带给他的人生命运之感悟。李斯日每进出官仓,常常眼见硕大的肥鼠昂然悠然地在粮囤廊柱间晃荡,大嚼官粮吱吱嬉闹,其饱食游乐之状令人欣羡。而进入茅舍厕下,其鼠则常在人犬之下狼狈窜突,奋力觅食而难得一饱,终日惊恐不安地吱吱逃生。两相比较,李斯深有感喟:“人之贤与不肖,譬如鼠矣,在所自处耳”从那时起,李斯有了一个最质朴的判断:要改变自己的命运,必须脱离自己的处身之地,离开上蔡,甚至离开楚国。

终于,在加冠后娶妻的那一年,李斯听到了一个消息:大师荀子入楚,得春申君之助,虚领兰陵县令而实开学馆育人。李斯没有片刻犹豫,辞去了小吏,以父兄用血肉性命换来的些许抚恤金以及自己清苦积蓄的六千铁钱,安置好了年青的妻子,千里迢迢地寻觅到了兰陵苍山,拜在了荀子门下。

用时人话语说,李斯从此开始“乃从荀卿,学帝王之术”。

自入荀子门下,李斯刻苦奋发,四年没有归乡。荀子明察,屡次在弟子们面前嘉奖李斯云:“舍家就学,李斯堪为天下布衣楷模矣寻常士子少年就学,既无家室之累且有父母照拂,犹多惶惶不安也。李斯孤身就学,既无尊长照拂,又忍人伦之苦,难亦哉”唯其如此,四年后李斯归乡,荀子破例以兰陵县令的名义给了李斯一道通行官文。李斯凭此官文,在兰陵县署领得一匹快马,以官差之身南下,大体可在立冬前抵达上蔡的汝水家园。

这日行至陈城郊野,李斯不想进商旅云集风华奢靡的陈城,在城外官道边的驿站住了下来。生计拮据,李斯得处处计较。既有官身之名,又有兰陵官文,自然是住进官府驿站合算。驿站有两大实惠:一是食宿马料等一应路途费用,不须自家支付,离站上路之时,还配发抵达下站之前的干肉干粮;二是没有盗贼之扰,住得安生实在。这一点,对李斯很是要紧。毕竟,抚慰妻儿的些许物事一旦丢失,李斯归家的乐趣便会了然无存。驿站也有一样不好:入住者的食宿皆以官爵高低分开,使诸如李斯这般有志布衣者常感难堪。然则,李斯是不能去计较这些的。

进了驿站,李斯被官仆领到了最简陋的县吏庭院。寻常官吏住在驿站,往往有不期而遇的同僚须得应酬。李斯没有这等应酬,也无心与任何人做路遇之谈,吃罢官仆送到小屋的一鱼一饭,自己提来一桶热水擦洗,然后上榻大睡,天亮立即上路。走进榻侧隔墙后的小小茅厕里擦洗时,李斯一瞥石礅上那窝成一团的粗织汗巾,不禁眉头一皱。依着规矩,驿站房屋无论等次高低,沐浴擦洗的器物都是新客换新物。这方汗巾显然是前客用过的,官仆却没有及时更换。李斯若唤来官仆,更换新汗巾也是很快当的,但李斯没有这般心情,况这方汗巾虽窝成一团却也没有过甚的汗腥龌龊,用了也就用了。

李斯拿起那方汗巾一抖,啪啦一声,一宗物事掉在了地上。

“书卷”李斯听到这种再熟悉不过的竹简落地声,不禁大奇。

打量四周,李斯立即断定:此书必是前客须臾不离其身之物,在擦洗之时放在了石礅上,走时却懵懂忘记了。李斯忘记了擦洗,捡起地上套封竹简,眼前陡然一亮卷册封套是棕色皮制,两端各有锃亮光滑的古铜帽扣,皮套之皮色已经隐隐发白起绒,显然是年代久远之物。再仔细打量,两端铜帽上各有两个沟槽,还有两个已经完全成为铜线本色的隐隐刻字缭氏显然,这是一卷世代相传的卷册。

李斯没有打开封套,回身立即擦洗起来。便在此时,急促的叩门声啪啪大响。李斯喊了一声:“门开着自己进来。”立即有重腾腾脚步砸进小厅,浑厚嗓音随即响起:“在下鲁莽入室,先生见谅。”李斯隔墙答道:“足下稍待,我便出来。”墙外人又道:“足下衣物尚在榻间,我在廊下等候便了。”李斯隔墙笑道:“也好赤身见客毕竟不宜。”片刻之后,李斯光身子绕过隔墙穿好袍服,这才走到廊下。庭院寂寂,只有一个长须红衣人的身影在树下静静站着。李斯一拱手笑道:“足下可是方才叩门者”长须红衣人快步走来一拱手道:“在下大梁缭子,秋来入楚游历,不意丢失一物,一路找来未曾得见。思忖曾在此间住过三日,是故寻来询问一声,不知足下在室可曾得见多余之物”李斯道:“足下所失何物”长须红衣人道:“一卷简册,牛皮封套,铜帽刻有两字。”李斯从袖中捧出道:“可是此物”长须红衣人双手接过稍一打量,惊讶道:“足下没打开此书”李斯道:“此乃祖传典籍,我非主人,岂能开卷”长须红衣人当即肃然一躬:“足下见识节操,真名士也缭敢求同案一饮。”李斯慨然一笑:“路有一饮,不亦乐乎足下请进,我唤官仆安置酒菜。”长须红衣人大笑:“足下只须痛饮,余事皆在我身”转身啪啪拍掌,驿丞快步而来。长须红衣人对驿丞一拱手道:“敢求驿丞上佳酒菜两案,与这位先生痛饮。”驿丞恭敬如奉上命:“公子有求何消说得,片刻即来。”一转身风一般去了。李斯颇有迷惑,此人住县吏小屋,却能得驿丞如此恭敬,究竟何许人也

不消片刻,两案酒菜抬进。除了兰陵酒,菜肴是李斯叫不出名目的两案珍馐。长须红衣人一拱手笑道:“兄勿见笑,此间驿丞原是家父故友之后,世交。你我放开痛饮便是”李斯不善饮酒,对兰陵果酿酒却是独有癖好,一时分外高兴。及至大饮三五爵,两人俱感快意,话题滔滔蔓延开来。红衣人笑云:“足下博学之士,何无开卷之心哉”李斯笑答:“我固有心,只恐开得一卷生意经,岂不扫兴也”红衣人哈哈大笑:“兄有谐趣,大妙也人云,得物一睹,其心可安。兄有古风,得物而视若无睹。我便开卷,请兄一观生意经”说罢拉开封套,展开那卷竹简已经变得黑黄的卷册,双手捧起道:“百余年来,此书非缭氏不能观也。然人生遇合,兄于我缭氏有护书之恩,该当一观,至少可印证天下传言非虚。”李斯本当推辞,然见其人情真意切蕴含深意,不觉接过了那卷黑黄的竹简。

“尉缭子”一看题头,李斯惊讶得连酒爵也撞翻了。

“人云尉缭子子虚乌有,兄已眼见矣”红衣人大是感慨。

“尉缭子兵法久闻其名,不见其书,李斯有幸一睹,心感之至”

“足下,苍山学馆大弟子李斯”

“正是。得见经典,不敢相瞒。”李斯不问对方如何知晓,慨然认了。

“我乃第四代尉缭,见过先生。”红衣人郑重起身肃然一躬。

“学子之期,李斯不敢当先生称谓。”李斯连忙还以大礼。

“好你我兄弟交,干”尉缭子分外爽朗。

“得遇缭兄,小弟先干”李斯慨然一爵。

那一夜,两人直饮到天亮意犹未尽。尉缭子力邀李斯到他的陈城别居小住,李斯毫不犹豫地去了,一住旬日,几乎忘记了归乡此后倏忽十年,李斯再也没有见过尉缭子。那日蒙武举荐尉缭子,李斯实在有些意外。本心而言,李斯早该举荐尉缭子,使秦国设法搜寻这个大才。可李斯心中的尉缭子,始终是一个刚硬反秦的六国合纵派,不可能入秦效力。当年两人初交论天下,尉缭子将秦国看作天下大害,认为只有六国合纵最终灭秦才是天下出路。如此之人,何能入秦纵然在蒙武举荐之后,李斯心下仍在疑惑蒙武的秘密消息。在关外大营,蒙武又快马密报,说尉缭子已经进入函谷关。李斯大是惊喜,当时禀报秦王,君臣立即兼程赶回了咸阳。可是,旬日过去,尉缭子还是没有踪迹,李斯又把持不准了当年的尉缭子是决然反秦的合纵派,十年之后,尉缭子会以秦国为出路么

月下竹林旁,李斯与尉缭子正在对坐畅饮。

兰陵酒依然如故,那是李斯迎接家室时楚国故吏着意送的一车五十年老酒,一开坛便引得尉缭子耸着鼻头连声赞叹。菜却是一色秦式:炖肥羊、蒸方肉、藿菜羹、厚锅盔等等满当当一大案。尉缭子直呼秦人本色实在,甚话没说,与李斯先干了三大碗兰陵老酒。撂下大碗,李斯这才笑问一句:“缭兄神龙见首不见尾,多年何处去了”尉缭子慨然一叹:“天下虽大,立锥难觅,离群索居而已”李斯奋然拍案:“缭兄大才,何出此言来秦便是正途”尉缭子淡淡一笑却转了话题:“斯兄,还记当年那卷简册否”李斯大笑道:“你我因简册而遇合,刻刻在心耳”尉缭子道:“十年之期,它终究编修成型了。”李斯大是惊喜:“如此说来,天下又有一部兵法大作问世来,贺缭兄大功,干”两人干罢,李斯又道:“缭兄兵书既成,以何命名”尉缭子笑道:“就以世风,算是尉缭子便了。这部兵法起于先祖,改于大父,再改于父亲。我,又加进了数十年以来的用兵新论,算是四代人完成了这部兵法。”李斯不禁感慨中来:“人言将不过三代。缭氏四世国尉,又成不世兵法,以至人忘其姓氏而以官位为其姓氏,天下绝无仅有也”尉缭子哈哈大笑:“斯兄谐趣也以官为姓,远古遗风而已,安敢以此为荣哉”李斯笑得一阵,突然转向方才被尉缭子绕开的话题:“缭兄此次入秦,总非无端云游了”尉缭子没有正面可否,却道:“愿闻斯兄对秦国之评判。”

“民众日富,国力日强,一统天下,根基已成”

“当今秦王如何”

“当今秦王,不世君主也怀旷古雄心,秉天纵英明,惕厉奋发,坚刚严毅,胸襟博大。一言以蔽之,当今秦王,必使秦国大出天下”

“斯兄不觉言过其实”

“不。只有不及。”李斯庄重肃然。

“我闻秦王,与斯兄之说相去甚远矣”

“愿闻缭兄之说。”李斯淡淡一笑。

“我闻秦王,蜂準,长目,摯鸟膺,豺声,少恩而虎狼心,居约易出人下,得志亦轻食人如此君王,斯兄何奉若神明”

“缭兄何其健忘,此话十年前说过一次也”

“此说非我说。人云乃相学大师唐举之说。”

“任谁也是邪说山东流言,假唐举之名而已。”

“阴阳家如此说,总归不是空穴来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