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二章 赚钱嘛,不寒碜(2 / 2)

赚钱嘛,不寒碜。

朝廷不能没有钱,皇帝手里也不能没有钱,陛下说的很明白了,财富也是权力。

李宾言内心焦虑的两件事,都在陛下这里得到了妥善的解决,至于内帑和国帑怎么吵架,那就不是李宾言关心的问题了。

“臣告退。”李宾言离开了聚贤阁向着官邸而去,此一去便是两年,家人除了去年过年见了一次,就再未见过了。

朱祁钰看着李宾言的背影,笑着对兴安说道:“虽然李宾言憨直了一些,不过也是堪用之人啊。”

兴安犹豫了下说道:“陛下,昨天夜里,仁寿坊有一面坊墙脱落了,好巧不巧,居然脱落成了真武大帝的模样,栩栩如生,惟妙惟肖,很多百姓惊奇,都去看了,还有人焚烧香烛等物。”

朱祁钰一愣,随即问道:“兴安,你信吗可以脱落成惟妙惟肖的模样。”

自然脱落成真武大帝的模样,还惟妙惟肖,这是在糊弄人还是在糊弄神呢

兴安摇头说道:“子不语怪力乱神,臣一点都不信,但是百姓无法分辨。”

天人感应那一套几乎是朝臣们对付皇帝的不二法门,今天是祥瑞,明天就是天有异象,陛下不能这么做,天有警醒

搞天人感应,那是给自己设限。

朱祁钰才不会那么傻,任人摆布。

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说道:“今天就让工部把那面墙重新刷了,若是再有这等事,就把京师的墙皮尽数铲去,省的再脱落了。”

“让五城兵马司四处巡视,看看是谁在试探这种事。”

“都是千年的狐狸啊,跟朕玩这些花花肠子。”

朱祁钰认真的准备着新的盐铁会议内容,当初胡濙说一个月一次盐铁会议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
一阵冷风吹过,本来有些阴霾的天空开始下起雨来,整个京师笼罩在了烟雨蒙蒙之中,出门的百姓撑起了油纸伞,立刻将京师的街头巷尾点缀的五颜六色。

春雨,给这个干燥的春天带来了湿润的空气,让人心中的那些躁动,一扫而空。

雨滴落在了杨柳叶上,也不滑落,晶莹剔透,随着春风,杨柳叶摆动,未曾滑落的雨滴叶片打散,落在了缓缓流淌的金水河内。

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

最是一年春好处,绝胜烟柳满皇都。

春天到了。

而此时的和林也在下着小雨,王复和赛因不花的第一次合作正式开始。

王复要救夜不收,赛因不花要卖奸细,正好。

这是个技术活,要在也先的眼皮子底下偷天换日。

渠家一共二百多人,都要被卖掉,但是因为出货速度的原因,所以一次,只能卖一点点。

王复打算让偷天换日,把卖到大明的奸细,换成夜不收,这样夜不收就会被营救回大明了。

但是王复有些犯难的说道:“其他都好说。但是得好生想个办法,打探一下夜不收被关在哪里。”

王复感慨,他到了和林也有些日子了,却是始终没有看到被抓的夜不收关在哪里。

赛因不花却挠头说道:“我知道在哪里关着。在不里牙惕部的小海押着,大明称之为北海。”

赛因不花没打算卖关子,直接说出了羁押夜不收的地方。

王复了然,北海,苏武牧羊。

当年苏武出使匈奴,被匈奴无辜扣押了十九年,持节不屈,在北海牧羊,最终回到了大汉。

赛因不花继续说道:“不里牙惕部开春就往斡难河那边去放牧了,北海周围的看守不力,夜不收被羁押在那里。”

王复思索了许久说道:“那这样,我们想办法把人救出来,然后把渠家人弄死几个送过去换出来。”

赛因不花听懂了这个意思,李代桃僵,但是他满是疑惑的问道:“为什么这么麻烦,我们直接过去救人就好了,反正看守一天才会去一次。”

王复反问道:“这么做很困难吗我的意思是将渠家人打死,李代桃僵这件事很困难吗”

赛因不花摇头说道:“不是困难,是我们没必要那么麻烦,直接救出来不就好了”

王复听到没有困难,才知道是赛因不花嫌麻烦,而不是困难。

他笑着说道:“若是直接救出来,瓦剌人就会更换羁押的地方,以后就没法营救墩台远侯了。”

“麻烦就麻烦一点吧,若是不难办,就尽快办吧。”

“我得去应付下心急的大石了。”

王复要去龙庭中帐复命,也先面对大皇帝的步步紧逼,非常的迫切,这种迫切的心态,是为人主最要不得的事儿。

但瓦剌得想办法守住龙庭,否则就只能西进了。

西进说得好听,不过是逃跑罢了。

王复在瓦剌的待遇极好,他甚至有雨伞,可以撑着伞去龙庭中帐。

道路已经变得略微有些泥泞,但是一些孩子还在外面疯跑,这种天气里,还要疯跑,是要伤风感冒的,以和林的条件,决计是得不到好的照顾,最后一命呜呼。

二十个孩子只有一个可能成年,不是笑话,而是事实。

他们的父母终日忙碌,但是收获寥寥,根本无暇照顾这些孩童,放任他们如同野草一样生长着。

仅有的劳动报酬,那些牲畜,还会被奴酋们卖去宣府,换取那些象征着财富的银币。

王复在这一刻,深刻的认识到了,为何大皇帝对势要豪右之家常常怀有警惕。

瓦剌的这些台吉、奴酋们,和大明的那些势要豪右之家,做的事一模一样。

王复思考了很多,走进了龙庭中帐之中。

也先在烤火,在春天里,也先依旧裹着大氅,烤着火盆,他看到了王复,眼神终于明亮了几分说道:“王资政,近些日也内外观察了一番,可有良策”

王复笑着说道:“自然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