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九十章 农庄发展三十二条纲要(2 / 2)

“武清侯,这些农庄里,可是有义勇团练的,管理他们是一个千头万绪的工作,尤其是遴选他们入京营服役,也是件大事,这些事就有劳武清侯了。”朱祁钰对着石亨说道。

石亨俯首说道:“臣定不负陛下之期许。”

石亨松了口气,他还以为瓦剌人跑了,大明又要开始兴文匽武了,搞得他很是紧张。

可这种担忧并没有发生。

陛下依旧在农庄里养了无数的义勇团练,这些都是大明的兵源。

其实在石亨看来,农庄法的义勇团练的素质,甚至比南衙一些卫所的军卒还要强。

兴文匽武也是有一定的南北差异,南衙那边的兴文匽武更加严重,沿海巡检司的败坏,简直是骇人听闻。

朱祁钰笑着说道:“即便是没有瓦剌人也有山贼流匪,以及野兽啊,维持一定规模的义勇团练,是很有必要的。”

石亨和于谦对视了一样,农庄的敌人,除了山贼流寇野兽以外,还有乡部私求的缙绅。

陛下不知道吗显然,陛下把缙绅们归到了野兽那一类。

毕竟不干人事,不就是没有良知和仁义,可不就是野兽吗

朱祁钰结束了这场奏对,开始了一日的忙碌。

会试在预期之内结束了,有人欢喜有人忧,朱祁钰拿到了丘濬的答卷。

丘濬这个琼州来的学子,独占鳌头,获得了会试第一名。

朱祁钰看完之后,连连点头。

儒家生命力之顽强,超过了朱祁钰的预期。

丘濬显然是幻想家,他关于大同世界的梦,和管学不谋而合,主要就是财经事务、利柄的使用。

但是丘濬吸取了景泰二年科举失败的经验,这次他不再讨论财经事务,而是讨论君主天德王道之标准。

翻译翻译,就是君主论。

丘濬并不空言道理、心性这些形而上的东西,不讳言功用、功利。

提出了对君王天德王道的具体要求。

比如君不可以独治,就像是没有人可以离开别的人劳动一样,君王离不开臣子的辅佐。

君主不可独治,但是不可无已见,朝臣说什么就是什么,那君主就被忽悠瘸了。

君不可以刚愎禁谏也要分辨是非;君赏罚当合天下之公论,不可徇一己之私心。

那是非、公论的标准,赏罚的标准是什么呢

丘濬提出:天下盛衰在庶民。

人君虽至尊、至强,小民虽至卑、至弱,但君依附于民,真正可畏的是庶民。

臣之事即君之事,君之事即庶民之事,庶民之事即天下事。

甚至还引用了南衙作乱的事儿作为例子,佐证他的观点,那就是亡天下者唯有庶民也,生庶民休戚之本,国家治乱之基。

“世上也有人一等,口吃人肉念弥陀。”朱祁钰非常满意丘濬在策论里的一句话。

这一句口吃人肉念弥陀,可谓是嘲讽拉满。

丘濬的意思很明确,要警惕朘剥阶级对历史和社会认知的曲解,这是世风日下、礼崩乐坏的开端,是对是非、公论的标准的扭曲。

丘濬无疑是一个很合格的政治幻想家,他提出了很多的幻想。

但是他并没有能力实现他的这些政治野望,那需要万民同欲,万夫一力。

丘濬的策论之中,颇触时讳,还幻想着确定君主的责任和义务。

吴敬、商辂等诸多考官,对这一篇策论的争议极大。

丘濬的成绩,到底算是一甲,还是二甲,几位考官拿不定主意。

最后还是吴敬、商辂两人,力排众议确定了丘濬会试第一的成绩。

丘濬说陛下不能刚愎禁谏,要良言嘉纳,陛下一直是这么做的,骂亡国之君都可以,主要说的有理有据。

陛下从不畏言,所以丘濬颇触时讳,不是不能拿会元的理由。

算学成绩,丘濬也当之无愧的取得了满分的成绩。

在这次应考的举人之中,有一百三十七人算学满分,有三百余人,只错了一道题。

关于做题这件事上,大明的举人,当之无愧的做题家。

但是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,那就是丘濬长得不好看。

丘濬有个外号,叫丘麻杆,有些瘦弱,其貌不扬。

这在科举之中,叫做貌寝,也就是状貌不扬,是不能当会元的。

为此成绩出来还没有公布的时候,吴敬和商辂就把最终结果送到了陛下面前,请陛下圣裁。

才学、能力都不算差,就长相差劲,就不能做会元吗

答案是的确如此。

比如钟馗,就是终南山进士钟馗,因为长得不好看,豹头环眼,铁面虬鬓,相貌奇异,明明考中了却不能做贡士状元,最终撞柱而亡。

朱祁钰认真想了想,还是给丘濬点了会元,如果没有意外的话,丘濬殿试应该还能拿个状元。

主要是这一届的科举不太能打,南衙叛乱,严重的影响了南卷士林学子的应考。

朱祁钰见过丘濬,丘濬的相貌也就是普通,完全谈不上长得丑,顶多算是其貌不扬,放在人群之中的芸芸众生的普通人。

“大学衍义补不错,写完了可以给一枚奇功牌。”朱祁钰十分确定的说道。

这是丘濬穷经皓首要写的一本书,分一百六十卷,这写完至少得三五十年了。

大学衍义补已经写完了六卷,朱祁钰已经看完了,总体来说,非常满意。

因为丘濬作为儒学生,居然用极大的篇幅,去论述严武备,对于武器装备的发展以及训练等事,都有极为深入的见解。

这得感谢稽戾王,他一场土木堡大败,让所有人清楚的意识到,房子真的能被人一脚踹翻的时候,天下是何等的模样。

就连江南的盐引,都应声暴跌。

严武备,也是大明自土木堡大败,经历了巨大惶恐之后,大思辨的成果之一。

大明的大思辨依旧在继续,这种思辨并非单纯的崇古,而是结合当下,从上到下,从下到上的全面反思。

稽戾王的死,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