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三十六章 伊阙(1 / 2)

大魏芳华 西风紧 2108 字 5天前

大军渡过了伊水,占领新城县等地,县城、伊水西岸未发现大股敌军。

司马懿这是要摆开决战了。就像打人时、会先收拳头一样,又如暴风雨前的宁静,这种在外围几乎放弃死守的迹象、正是要大战的气息

伊水在此段、近似南北流向,伊阙关在伊水西岸。勤王军斥候沿着伊水东岸北上,在伊阙关对面隔河观望,果然禀报、发现了大批敌军。

没人搞得清楚、洛阳军究竟有多少人马,连校事府的奸细,一时间也很难得到比较准确的人数。

洛阳中外军并不能全部出动,里面涉及轮守制度、临时召回,还有驻守城内和皇宫的人马。另外洛阳周围有好几处屯田中郎将、屯田校尉,那些屯田兵也能召集一部分。

秦亮估计,司马懿军此番至少超过十万人

但勤王军总兵力也超过了九万。其中包括王凌、诸葛诞、令狐愚三个州级大官手里的中外军,总共四万余众;庐江郡兵屯、私兵抵达了近两万人。还有襄城等地投靠的兵屯数千,司马师部投降的各种人马两三万。

不过这里面,战斗意志较强、同时最能打的也就六万余众,除去里面相当一部分是辎重、勤务、工兵,战兵精锐只有五万左右,这已经算是一股极为庞大的军力。

内线作战或许因为补给更方便,战役规模比魏吴蜀之间的国战还要大。而且正如秦亮之前的想法,内战双方的上层之间,仇恨与矛盾可能更深。

双方在人数上不会差距很大,司马懿会占据一定的人数优势。

正好此时天空在下雨,于是勤王军在新城县附近修整,后方运来了千计的猪、羊、鸡、老迈快死的牛,各营杀猪宰羊,一起吃肉。

各地的士族豪族还是很知趣,只要不搞什么打土豪分田地,大军来了之后,好说好商量、叫他们拿点东西出来,他们并不会太吝啬。

次日一早,雨便停了。

大军主力沿着熊耳山和伊水之间的平坦走廊,开始北进。

秦亮则骑马从伊水上的浮桥回渡,带着一群人走伊水东岸去看看。

没过多久,秦亮便在伊水东岸遇到了一个军寨。自己人,武将们还出寨来迎接。

对岸也有前锋一部设寨,两座军寨守的是束缚在大石头和铁桩上的铁链。这些铁链出自大别山的铁矿,从一千多里外的淮南运来,幸好主要走的是水路。

原本是准备用来封锁颍水、或讨虏渠的东西,但在那边没有发生大战,只在许昌干了一场。于是铁链又运到了伊水。

勤王军是进攻的一方,但前两天做的都是防守工事。封锁伊水,是为了保护最近的浮桥,那道浮桥可以保持伊水东西两岸的及时沟通。

铁链锁河是有效果的方法,别说这种中原的小河,便是蜀汉守大江、也可能会使用铁链锁江的策略。

除了铁链,将士们还划着木筏,在河里安置了铁锥。河面上看不到,但船一过来就会被撞破船底。

秦亮继续往北走,来到了伊阙关对岸。

伊水从两座山之间穿过,山就像城门口的阙楼,故名伊阙关。后来好像叫龙门,龙门石窟应该就在这附近,但现在没有那些东西。

河水西边的山叫伊阙山、或许能算作熊耳山的余脉,但与熊耳山中间并未相连。东边这片山脉就是嵩山余脉了。

许多将士都在山口挖壕沟,还有人去山脚下砍树修鹿角,大批人马已封锁了伊水东岸。

随行的王康道:“仆等离开洛阳时,走的就是这条路。”

秦亮随口道:“对岸,这会过不去了。”

众人顿时“嘿嘿”笑了几声。

秦亮眺望着河对岸的伊阙关,敌兵也正在那边修工事。虽然之前下了几阵小雨,但下面的土被翻起来之后,人一多,远远看去依旧烟雾沉沉的尘土笼罩。

而洛阳就在北方,离这里已经很近了。那个方向一片平原,但此时肉眼仍然看不到。汉魏洛阳在平乐镇、白马寺附近,位于洛水北岸。隋唐西移到了现代洛阳城区附近、位于伊洛两河之间。

之前离开洛阳时,秦亮就想着要回来,如今终于带着近十万大军回来了

洛阳近在咫尺,但能不能走完最后一段路、还要看这一场大战。如果万一输了,秦亮觉得、这辈子都可能无法再回到洛阳。

没一会,桓范闻讯赶了过来。守伊水东岸、大谷关等地的人,正是桓范,其手下除了他在颍川郡搞到的兵屯,还有一些是换了武将的司马师降兵。

大伙相互见礼,秦亮便道:“司马懿应该不会调兵到东岸来,不过桓公仍要提防。”

桓范拱手道:“当此紧要之时,我不敢懈怠。”

秦亮点头道:“甚好,大战的胜利最重要,赢了大家都有好处。”

桓范道:“秦将军且放心。”接着他便遥指西岸道:“司马懿也在修工事。”

秦亮从马上的行囊里拿出一张自制的地图,指着图纸道:“伊阙关不是用来守的,这里是司马懿的进攻方位。”

桓范那张总没好脸色的脸,这时又难得地说了句好话:“秦将军果然饱读史书、精通军谋。”

秦亮不置可否。但他从地形上就能看出来,伊阙关这地方确实守不住,关隘的设计、应该也不是用来死守。

伊阙山紧靠伊水,中间只有一条狭长的通道,看起来很险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