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欣欣向荣(1 / 2)

寒门崛起 朱郎才尽 1387 字 3个月前

嘉靖三十一年秋末,江南洪灾方兴未艾,在台州府各地被水患蹂躏挣扎的时候,靖南县拉开了“以工代赈”的序幕。这一日,靖南县共有六项工程同时施工,朱平安亲领最大的以工代赈工程——东湖工程。

为了以工代赈顺利开展,朱平安已经提前令人去附近太平等县兑换了6万两银子,全都兑换成了铜钱,放在了县衙钱库里。开工后,由马车拉着一车车的铜钱奔赴各工程区,一车车的铜钱晃花了一众百姓、难民的眼睛,让他们把心彻底放到了肚子里,再也不担心干活领不到工钱了。

当然,马车由持刀的差役看守,也没有哪个不长眼敢打马车的主意。

东湖工程区是朱平安此次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。

朱平安查阅过县志,靖南这个地方经常发生洪涝灾害,每隔三五年都会闹一次小水灾,每隔七八年都会闹一次大水灾,靖南老百姓总是面临着水涝灾害的威胁。

朱平安在洪灾前后,翻山越岭,下河涉水,计算河床比降,将靖南地形勘察了两三遍,借助于现代学到了地理经验知识,总算是摸清靖南经常闹水灾的原因了。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地势。靖南依山面海,地势总体是是西高东低,由西向东逐渐倾斜,西边山脉连绵,千米峰峦迭起,中部丘陵缓延,东部平原滩涂宽广。靖南境内的河流曲折蜿蜒,流向总体与地势相同,由西向东注入大海,东部山脉河床比降大,水流湍急,洪峰也就势高量大,水位也就自然暴涨暴落;中东部丘陵和平原地区地势低平,河流流速顿减,每当遇汛期的时候,西半段过来的迅猛河水、山洪,往往来不及渲泄,所以也就容易河水泛滥造成水灾了。

朱平安勘察出原因后,便有了这东湖工程。

在靖南县城以东十五里地方,紧挨着三里河、苕溪,开挖一个周长十余公里的东湖。每年汛期一到,河水暴涨时,便开闸泄洪进入东湖,蓄水分洪;而当旱期时,三里河、苕溪水位下降,东湖水位高于三里河、苕溪时,所蓄积的湖水随时可以归还三里河和苕溪。如此以来,可保靖南百年无水患之灾,还可以灌溉周围的田地,可谓是一举多得。

“东湖分为上东湖和下东湖两部分,上东湖规划周长18里,下东湖规划周长20里。东王乡八角亭为东界,西界为青屿村八宝庙,南界为多宝山,北界为凌霄阁,其中上东湖和下东湖中间不设分界......”

“东湖事关靖南百年大计,施工过程中,务必注意质量,不用贪求速度......”

开始施工之前,朱平安将随行胥吏差役叫至跟前,将施工方案及施工图展开,将东湖的施工规划以及以工代赈的注意事项,仔细与他们说了一遍。

“县尊放心,我等必不负县尊所望,一定挖好东湖。”胥吏差役纷纷领命。

为了精准起见,朱平安带着刘牧、刘大刀等人先头策马将东湖地界通过插竹竿标记了出来,以一根根相距百米左右的竹竿作为东湖界线,一目了然。

湖界标出后,“东湖以工代赈工程”便轰轰烈烈的开工了起来。总共有五万多百姓参加了东湖以工代赈攻城,男男女女,肩挑土筐畚箕,手拿锄头铁耙,掘土挖湖,以草和泥筑堤;妇孺孩童在规划好的伙房区,准备午膳,一切都充满了希望。因为以竹竿作为东湖界线,老百姓们私下都称东湖为“竹竿湖”,说“朱青天策马圈湖,靖南县再无水患”。

除了东湖工程,还有五项工程在靖南不同地方开展,包括修补城墙、重建村寨等。六个以工代赈工程,将靖南十万百姓和难民几乎都发动了起来。

朱平安在东湖工程步入正轨后,便带着刘大刀等人巡视督导其他几个以工代赈工程。

东王乡重建工程就在东湖工程边上,由户房典吏刘夫子和库房典吏章先生两人负责,东王乡重建工程就是重建东王乡村镇被毁的房舍建筑。

朱平安一行巡视的第一站便是东王乡重建工程。